3月8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視頻會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在發言中表示,面對“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當前我國在工業精密設備、高端半導體芯片、基礎與工業軟件等若干關鍵領域,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完善我國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郝躍說。
他表示,“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既需要長期厚重的知識積累與沉淀,也需要科學家們瞬間的靈感爆發;既需要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久久為功,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突出重點;既需要自由探索,也需要從源頭和底層為長遠戰略目標提供支撐,整合優化科技要素配置,開展高質量的協同攻關。
對于“十四五”期間,如何加強核心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部署,郝躍在發言中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著力加強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的建設。國家實驗室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特征,是創新產業鏈條布局,全要素配置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迫切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整合優勢資源,通過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學平臺,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集中力量實現“從0到1”的重大突破,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其次,完善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健康的國際合作模式應基于“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治理資源。所謂“可控”,是在若干領域打造優勢長板,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所謂“開源”,是互通有無、博采眾長,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積極參與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統籌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和競爭,為技術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創造良好環境,推動我們不斷取得世界首創成果。
最后,要創新科技投融資體系。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方式靈活,可以和國家科技投入互為補充,最大程度激發創新活力。目前我國企業對短期無法獲利的前沿研究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投入熱情普遍不足,需要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上下功夫,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融通渠道;鼓勵資本市場適度放寬對科創企業的盈利要求,形成促進創新的科技投融資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