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接受采訪時表示,特殊半導體已成為決定未來數字通訊、傳感互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但是,核心特殊半導體器件生產制造工藝流程繁瑣復雜、產業鏈較長,人才集聚和培養難度大,上下游協同門檻高、成本高。
黃立呼吁,加大對特殊半導體的產業扶持,加速特殊半導發體產業鏈國產化。
目前,我國特殊半導體的產業發展尚未形成合力,整體水平不高。核心特殊半導體產品的品種數較多,但國內僅能生產其中約1/3的產品,且整體技術含量較低。核心功能性器件市場需求量達萬億元,且逐年上升,每年進口額數千億元,包括汽車電子或科學儀器等高端特殊半導體,95%以上市場份額都掌握在外資企業手里。
核心特殊半導體器件生產制造工藝流程繁瑣復雜、產業鏈較長,企業規模偏小,人才集聚和培養難度大,上下游協同門檻高、成本高,產業發展尚未形成合力。
同時,特殊半導體涉及的技術領域眾多、工序復雜,對于光刻線寬的要求相對較低,但工藝、材料的控制更加復雜,因此也被稱為“工業藝術品”。
在對特殊半導體的產業扶持上,黃立的建議是:一、在國家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應突出特殊半導體的戰略地位,針對不同的特殊半導體給予不同的線寬政策。如:化合物半導體類和MEMS微機電類,線寬小于0.25微米的企業,給予該類企業所得稅最高“十免”優惠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特殊半導體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
二、加快核心技術攻關,針對材料體系和特殊工藝給予相應的配套政策,如針對非硅基的III-V、II-VI化合物半導體,及相關的多元材料外延工藝,給予專項扶持、市場準入、人才認定等持續支持,以彌補產業技術短板與政策缺失,實現傳感器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聚焦特殊半導體的工藝復雜性,從產業鏈出發,加強國產替代。發展壯大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分類培育產業鏈相關的高端配套骨干企業,形成融通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