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臨港新片區于昨日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專項規劃(2021-2025)》(下文簡稱為《規劃》),誓要將上海臨港建成世界級的 “東方芯港”。
臨港新片區在《規劃》中表示,其主要目標就是到 2025 年時,先進工藝、成熟工藝、特色工藝進入國際前列,EDA 工具、光刻膠、大硅片等關鍵 “卡脖子”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2 種以上關鍵裝備進入全球領先制造企業采購體系。
《規劃》提出,到 2025 年,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基本形成新片區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創新基地的基礎框架;到 2035 年,構建起高水平產業生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東方芯港”。
具體而言,《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包括產業規模、人才聚集等 5 大方面。
在人才集聚方面,《規劃》提出要匯聚超過 2-5 萬名碩士以上學歷的集成電路從業人員。
在產業規模方面,到 2025 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 1000 億元,芯片制造、裝備材料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芯片設計、封裝測試形成規模化集聚。
在企業培育方面,到 2025 年,引進培育 5 家以上國內外領先的芯片制造企業;形成 5 家年收入超過 20 億元的設備材料企業;培育 10 家以上的上市企業,圍繞 5G、CPU、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駕駛等細分領域發展壯大一批獨角獸設計企業。
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園區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強度達到 1500 萬元 / 畝,產出強度達到 1500 萬元 / 畝。
上海臨港在《規劃》中表示,未來將對四大領域提供重點支持:
一是 EDA 設計工具及關鍵 IP,積極引進國內外 EDA 工具 / IP 企業,支持 EDA 工具 / IP 企業與龍頭設計、代工企業合作開發工藝套件,支持針對汽車電子、5G、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 EDA 工具 / IP 開發;
二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等臨港重點產業配套關鍵核心芯片,圍繞重點企業加強供應鏈安全需求,推動自主核心芯片研發,打造系統解決方案;
三是高端芯片,面向 AI、5G 射頻、功率芯片、相變存儲器(PCRAM)、阻變存儲器(RRAM)等上海尚未有顯著布局的新興領域實現增量發展;
四是智能傳感芯片,聚焦物聯網及智能終端、無人駕駛、智慧醫療、工業互聯網等重點應用領域,推動自主智能傳感器產品創新及商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