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來,集聚在廣州南沙的院士增至28人,增長5倍;海外特聘專家增至37名,增長3倍;高端領軍和骨干人才增至7400人,總量增長5.5倍。周曉陽,就是這些“過江龍”中的生猛一員。
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畢業,驪山微電子研究所攻讀半導體專業研究生。在上海美國國家半導體合資公司工作4年后,又趕上英特爾(Intel)浦東工廠奠基、快閃存儲器的封測廠和CPU的封測廠的相繼成立,一干就是十年。
作為一名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老將,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知名外企,但從西安舒適的環境中走出來后,周曉陽就緊跟上海浦東和蘇州工業園起飛的步伐,并憑借扎實的封測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于2014年走上全球第二大封裝公司安靠中國區總裁之位。兩年前,在國家大力支持芯片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周曉陽選擇“回歸”。
從上海知名外企,選擇來到廣州南沙一家科創型民企掌舵,這種“跨界”的勇氣,是如何生發出來的?在南沙工作的這兩年時間里,他如何評價大灣區的科創氛圍、營商環境及產業生態?他有沒有信心帶領他的團隊實現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產業化在大灣區的落地?近日,南都記者與周曉陽在南沙進行了一番對話。

周曉陽,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原全球第二大封裝巨頭安靠中國區總裁。在其帶領下,成立兩年的初創企業“芯聚能”,目前申請專利60多件,產品“碳化硅的純電動汽車主驅模塊”,可媲美國際水平。
1/
我原本打算退休后去教書的
南都:為何會離開全球第二大封裝行業巨頭安靠公司來到南沙創業?
周曉陽:我從1993年開始基本上都是在美國的公司工作。在那里學到非常多的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但也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落后。在美國公司學了很多,感觸也很深。我原來的打算是,我積累了蠻多的經驗,就希望退休后我去教書或者培訓機構,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回饋于社會。
南都:那是誰給了你離開的勇氣?
周曉陽:我是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的,6年前我們成立了一個西安交通大學的微電子行業校友會,一是為了促進微電子行業校友之間的交流,二是幫助微電子業校友之的企業之間的交流,再有就是回饋母校,促進母校把微電子學院辦好。
我是發起人之一并做了首任會長,肖國偉博士(注: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后,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總裁,港青北上發展的成功企業家代表)是副會長,因為這個關系我們認識了。
他籌劃芯聚能的時候,一直托我給他介紹總裁或者總經理人選,我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都沒有給他找到一個讓我和他都滿意的人。后來在上海張江的芯謀論壇上,我和他都作為嘉賓出席。他說你要是實在找不到人,不如我們一起來合作做這個企業。
后來肖博士跟我聊了以后,我就心動了。所有這些都促使了我加入我們自己的民營企業,為中國半導體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做出微薄的貢獻。大概基于這樣的想法,就離開了。
2/
我能充分感受到南沙的未來
南都:除了做芯片這個事業打動了你,那來南沙考察的時候,你對它的環境等各方面,有沒有進行一些考量?
周曉陽:我1993年離開西安航天部的企業的時候,已做到中層干部,那是一個相對舒適、有保障的道路。但我辭職離開后來到上海的第一站是青浦。青浦到上海市區的距離,可能跟現在南沙到廣州市區的距離是一樣的。
4年后,我又來到上海浦東的外高橋英特爾工作。那時的外高橋,絕對沒有現在南沙這么發達。此后我又在蘇州工作過幾年,去的是蘇州工業園區,也是一個剛發展的地方。
憑我這些過往的經歷,我相信我能看得出哪里一定能發展好,哪里不一定能發展好。所以我來南沙看了以后,我認為南沙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地方,不管是企業的發展,還是未來是否能留得住員工。
我是充分能感受到南沙的未來,至少可以趕得上當時的大浦東,這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我是2019年7月來的,我11月就在這里買了房子。
南都:能否具體說說你認知中的南沙?
周曉陽:南沙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它還有雙重的身份,一個是自貿區,一個是國家新區。第三無論是廣州市或者是南沙區的政府,都對基礎建設下了非常大的力氣。
我是來和肖博士及他人合伙創辦企業的,所以我可能更看重的是我的企業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包括怎么樣才能留住人。從整個配套的政策來看,我個人覺得力度還是非常大非常好的。
我們企業也享受了很多政策的支持,像南沙對新來的大學生有落戶獎勵。對境內外高端和緊缺的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也讓我們有計劃找外籍或者是香港籍的高管或員工。
營商軟環境的方方面面,還包括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業度。南沙區政府的工作人員,至少讓我感覺到是非常的高效、職業的,很愿意學習。
管委會甚至把我叫去給他們講了兩個小時課,關于集成電路的歷史和現狀。他們還很愿意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支持企業更快地發展,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也讓我蠻感動的。
另外,廣東有較好的產業生態鏈,有一個非常好的應用環境。我們公司現在堅持兩條腿走路做產品,一條是主打車規級產品,一條是大力發展工業級產品。南沙這里不但有廣汽及廣汽蔚來,還有恒大。恒大就在我們對面建了一個年產100萬輛車規模的廠。這些在考慮時無形中會加一個砝碼。
我和政府也聊過,南沙發展的一個大前提,要有足夠的人氣。但如果交通好了,政策又好,環境又好,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肯定會越來越多。
南都:那你對南沙的科創氛圍感覺如何?
周曉陽:我是2019年7月來的,還不到兩年,整個變化非常明顯。比如有更多的研究所、更多的高校過來了。像我們單位招到一位高級技術人員,他是博士生導師,就是因為他愛人所在的科學院研究所遷過來,才加入我們公司。
我們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同樣也多起來了。像我們隔壁有一個(聚焦碳化硅單晶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南砂晶圓”,雖然它現在房子沒蓋好,但它在租賃的地方已開始運營了,這個上下游產業鏈的變化還是非常很明顯的。
3/
深圳的上下游聚集很厲害
南都:你們選在南沙,和深圳的聯系緊密嗎?
周曉陽:緊密。我們聯系較多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廣州市區。我們現在要討論一個解決方案,你到深圳或廣州馬上找什么人都能找得到,要技術的有技術的人出來談,要找投資也有人談,甚至拉起來一起談也有人談。而且都是真心想把這件事情做好。這也是當年硅谷為何能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都:深圳已形成了比較一個完整的創業的生態了。
周曉陽:你說對了,就是創業的生態。
我們和深圳的交流主要是幾方面了,但最主要的還是客戶和應用。跟一些外資企業的產品的溝通,他們在深圳都有辦事處,深圳在這塊的聚集還是蠻厲害的。
今天(1月22日)我們就有兩位高管在深圳,跟汽車的主機廠和它的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商討電動汽車的整個電驅解決的方案。
我們要做替代進口的產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希望我們將來能做出來更好更不一樣的產品,這個就需要上下游一起坐下來商討。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企業的聚集就顯得比較重要了。比起資本的幫助,我們更看重產業鏈的聚集和一起來討論共同的解決方案。
4/
我們創辦首日就進行專利布局
南都:你們的產品量產沒有?
周曉陽:量產了。
南都:目前進展如何,有什么目標?
周曉陽:我們是“以終為始”的,所以我們創辦企業時非常明確,我們要做高新技術企業,要上市,要做中國功率半導體最領先的企業之一,所以從企業成立的第一天,就進行專利布局。
現在整個專利申請已經有60多個,而且很多已經都批下來了,這方面進步非常快。按這個進度,到明年就可以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南都:厲害,才兩年時間!現在你們的人才構成是怎樣的?
周曉陽:超過70%都是大學以上的學歷了,而且都非常年輕,平均年齡就三十幾歲。我的主要的高管,除我之外,都是80后。
南都:中興、華為事件出來以后,很多讀者都很關心芯片業的發展。
周曉陽:我們現在做的領域就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像我們的產品,純電動汽車電動機的驅動模塊,現在95%以上用的都是國外的芯片和模塊,而且基本上都處于一種很難買的狀態。這個在我們中國都剛起步。
南都:相當于要把一些車企用的國外的產品,進行國產化?
周曉陽:是的,就是給車企提供一個性價比更好的國產解決方案。不光是專利,現在包括我們碳化硅的純電動汽車主驅模塊的封裝水平,也趕上國際水平了。所以愿意(給我們)投資的人也不少。
南都:在芯片大熱的情況下,融資反而不是大問題?
周曉陽:但你自己要足夠好。
南都:酒香不怕巷子深。
周曉陽:真是這樣。只要讓他們覺得投資你會有很好的回報。我接待過從上海或者北京飛過來的(投資人),就住在南沙跟你聊。
5/
多干不是蠻干要學會學習總結
南都:不差錢的情況下,是不是很缺人才呢?肖博士找了那么久,大半年后還是把眼光投到你這邊來。
周曉陽:人才欠缺是必然的。不光是廣東,其實整個中國都如此。國家在2014年出臺了一個關于集成電路的發展綱要,于是出來各種各樣的公司,企業都在投資,都在擴產,最缺的當然就是人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成立行業校友會的原因。
我們當時在安靠就搞了一個人才小組,跟高校合作培養人才。在這方面我蠻有心得的。我公司現在每年都要招兩位數的大學生。前幾年招的大學生,現在在一線都已獨當一面了,都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
南都:作為行業老將,對于年輕人,你有什么建議?
周曉陽:我確實有些想法。我個人覺得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講,毫無疑問,你的第一重點就是看你能不能學到東西,能不能得到鍛煉。現在因為大家的生活壓力都比較大,考慮收入是非常正常的,但不建議把它放在第一位。
我們會看到,包括集成電路行業,一些頂尖的人才,要么去了投行,要么去了證券公司。我不認為他們是出于熱愛,可能還是那里能得到更高的薪酬。
因為我在外企待的時間比較長,現在在民營企業,我始終給員工說這么一句話:“你的利益是大于公司的利益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在不影響家庭的情況下,不影響身體的情況下,多干是一定會有好處的。”
多干不是蠻干,而是要有學習有思考有總結,知道怎么樣進步。而且,不同的企業,用人是不一樣的,像我們這種企業,就想教到讓他獨當一面,而不是只做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怎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對新來的大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想多掙點錢沒問題,不然連房貸都付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做一個平衡,注重自己的當下的收入,但要更看重你能不能學到東西,能不能把自己提高到一個更好的平臺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