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25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25日下午,光健康與光品質分會之光品質專場如期舉行,本屆分會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共同協辦。浙江大學教授羅明共同主持了本場分會。
分會期間,韓國科學技術院 (KAIST)工業設計系副教授Hyeon-Jeong SUK,浙江大學教授牟同升,復旦大學教授林燕丹,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董建飛,復旦大學教授戴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主任、研究員蔡建奇,復旦大學翁梓馨等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精英代表將帶來精彩報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

韓國科學技術院 (KAIST)工業設計系副教授Hyeon-Jeong SUK帶來了視頻報告,分享了家用電器光接口指南框架。

浙江大學教授牟同升現場分享了“可穿戴式LED光療產品的標準化-光線健康與安全之間的平衡”研究報告。

復旦大學教授林燕丹帶來了“光健康模型建立的框架和實驗驗證”的主題報告,詳細分享建立的步驟與數據。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董建飛帶來了“光與細胞相互作用實驗的數據獲取與挖掘”的主題報告,PBMT要求準確地指定和傳遞輕劑量。實現高精度LED光劑量的測量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光細胞相互作用實驗很困難,但測量發生的情況更具挑戰性。從稀缺而昂貴的數據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對優化光劑量很重要。

復旦大學教授戴奇分享了ipRGC感光機制對明視覺空間視亮度的貢獻,報告顯示,不同的SPD在提供相同光照度下的亮度會有非常不同的作用,基于ipRGC的黑色素性照明對空間亮度感知有積極貢獻,高CCT的色度對空間亮度有負面影響感知。

會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主任、研究員蔡建奇帶來了人眼視覺系統的光生物機理研究與探討。浙江大學教授牟同升分享了可穿戴式LED光療產品的標準化-光線健康與安全之間的平衡。

復旦大學翁梓馨分享了密閉空間里光環境對作業績效和視知覺的影響研究,報告顯示,較高的CCT改善認知控制,較高的照度促進持續的注意力。對于封閉式工作空間,建議的照明條件是CCT為6500 K或10000 K,照度為500 lx。
(內容根據現場資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