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國斌
談及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史,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基地原主任周生明教授無比遺憾的表示,早在30多年前,中國半導體產業在設計、制造都有涉足,甚至部分領先,然而在最關鍵的十年(1990到2000年),行業卻錯失發展的最佳機遇。但正所謂每一朵烏云都鑲有銀邊,中國卻因此走上了另一條更適合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而深圳更是異軍突起,成為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領軍者。
圖1 周生明教授
作為一名在中國半導體領域有30多年經驗的老將,周生明教授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一路目睹了深圳的崛起和突圍,他的反思和分享對目前的半導體產業建設大有裨益。
失去最關鍵的十年發展機遇,中國半導體行業另辟蹊徑
據周生明教授回憶,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就已經擁有北京878廠(即國營東光電工廠)和無錫742廠(華晶)兩張王牌。他畢業后進入的878廠曾經在1978年建成中國第一條2英寸線,于1980年建成中國第一條3英寸線,并采用IDM模式,自行設計電路、制版、加工芯片、直至封裝測試和最后的打印包裝,連特種材料和外殼都自給自足。878廠生產的中速TTL電路和高速S-TTL電路產品曾經達到過國際標準,還較早涉足到CMOS電路的研究,也曾生產過8位微處理器,對中國電子工業的起步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談及中國IC行業的輝煌時刻,周教授一臉驕傲。
然而到了90年代,本應該進入黃金發展期的中國IC行業,反而停滯不前了。周生明回憶說受制于當時的制度、認識、投入不足等等多個原因,兩個產線的IC良率不高,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當時無論是政府、行業還是大眾對集成電路的認識都不夠,沒有認識到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878廠在已有引進設備,但沒有持續對工藝投入、人才投入,也缺乏產業合作,完全靠自主力量去研發,工藝落后,良率偏低,難以把成本降低。
這樣的沖擊也導致很多半導體人改行。“我是山東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我們系100多人半導體專業30多人,但到2000年開同學會的時候,只有兩個人還在做半導體,很多人因為不看好半導體行業而轉行了。”他回憶說,“不過,這兩個產線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半導體人才,到2000年以后,隨著政府開始重視半導體產業,這些人才為中國半導體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90年代開始,中國市場對于芯片的需求日益增大,中國的電子產業、特別是應用和整機企業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推動下開始發展。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人才的回歸帶來了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推動了國內的芯片開發和產業進步。進入新世紀,由于政府的高瞻遠矚,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開始被提上日程,全球的產業分工也給中國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機會。
圖2當年的“北霸”--878 廠
另外,他也表示隨著我們國家國力增強以及產業的成熟,很多專家、人才回國效力,大量的人才支撐起這個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國家的IC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深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為何可以拔得頭籌?
1989年,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準備進軍集成電路產業,并成功引進STM與賽格集團合資成立了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先做封裝測試,然后再發展前道工序。1996年,深圳市政府成立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前工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再次將建設6英寸IC生產線提到日程。周生明教授進入該辦公室,負責產線項目的引進,他透露從1996年到2000年左右,幾乎所有國內在建的產線都來跟深圳談過,但由于深圳用地緊張、人力水電較貴、以及最主要的認識不足等問題,最終都沒有在深圳落地。
最讓他遺憾的是沒有將UMC投的廠留在深圳,“1999年UMC在深圳留仙洞準備投100億美金,計劃建兩條芯片線和兩條TFT生產線,如果做成了,將奠定珠三角的IC行業國內老大的地位。但由于當時思想意識的不足,最終計劃未能落實,”他回憶說。
雖然深圳錯失了中國集成電路制造重鎮的機遇,但在IC設計方面卻一枝獨秀,引領全國,這也是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基地落戶深圳的原因。對于深圳IC設計產業崛起的原因,周生明教授也給出了詳細的分析。
他認為,政策的引導是關鍵因素。他回憶說在2000年18號文出來之后,科技部主抓IC設計,于是以嚴曉浪教授為主的一些大科學家,提出在全國布點一些 IC設計產業化基地,從設計的角度促進產業的發展。“當時深圳市副市長劉應力認為這個事要搞起來,所以我就負責設計產業化基地的籌建。我后來開玩笑說這是采取一個曲線救國策略先從設計和應用抓起來,然后再上芯片制造。”他回憶說。
其次是開創了EDA公共服務平臺的模式。周生明教授回憶說:“隨著集成電路規模的擴大,做IC設計必須需要EDA工具。我大概是1997年第一次接觸EDA工具,就是參加新思科技組織的培訓。當時在香港科技大學培訓了3天,我也從不懂到理解到重視EDA對IC設計的重要性。所以在組建國家IC產業基地的時候,科技部跟國外EDA廠商商談了一種新的服務模式,開創了EDA公共服務模式的先河。也就是EDA廠商新思科技等公司允許我們作為一個中間孵化器機構,作為中間公共服務平臺,可以采購軟件給眾多新創企業使用,這樣可以讓大量中小IC設計公司用到最先進的正版EDA工具,并可以享受最新技術培訓。”
他說這個模式對后來的深圳IC設計產業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也契合了當時全球IC設計產業發展的趨勢。從2000年開始,全球IC產業代工廠和fabless模式開始流行,產業分工細化,這樣的細分給本土設計公司帶來了很多機遇,IC公司不用再進行重資金投資發展IDM模式,只要可以設計出自己的產品,讓代工廠制造后就可以迅速切進市場。
在深圳IC產業基地的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下,很多初創企業實現了快速成長,“深圳IC產業基地雖然是全國最后一個獲批的基地,但到2013年的時候,我們的設計產值就超過了其他基地,扶持了很多家初創企業,最近要上市的五六家IC設計公司也是基地培養起來的,”他自豪地表示。
本土IC產業未來的機遇,堅持就是勝利
展望未來,周生明教授認為,中國有巨大的IC應用市場和巨大的電子整機產業需求,將推動中國IC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深圳當前的領先地位,正是源自于其獨特的模式,即IC設計與整機企業的結合非常緊密,同時深圳非常注重實用技術,設立有明確的市場和產品定位,這些都有利于深圳IC設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他說:“順著這個思路看,目前新基建、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也需要長期投入,只要你執著并專一,以后一定可以成功。”
他總結說未來本土IC設計公司有很多發展機遇,但是對于一家公司來說還是要踏實專注,芯片產業需要沉淀5到8年才有自己的成果。“我從業35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就不會被別人制約,堅持就會成功。我們的國家部門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企業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理念,總想撈一把就走掙快錢的思路不適合搞IC。”他總結說,“IC產業要發展起來,需要腳踏實地,不能走山寨別人產品的路子,科學無捷徑,要堅持研發自己的產品,執著地去做,最后一定可以成功。國家需要你,產業需求你,市場等著你!”
解決人才難題,產學研密切合作
他認為目前本土IC設計產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人才問題。由于受到互聯網暴富成功的影響,很多高校學生更喜歡互聯網模式的創業,制造類實業難以留住人才。針對這個問題,周教授表示產學研加強合作可能會提供一種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也正在做些改變,比如開展工科培養新模式,引進一些產業教授到我們這上課、做講座,引進一些企業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讓人才更快地適應這個過程。”
圖3南方科技大學引進了很多高精尖學科帶頭人
他表示作為為產業提供人才的重要基地,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布局了兩大平臺,一個是IC設計與檢測平臺,一個是制造和封裝平臺,并正籌備建造一條超越摩爾先進工藝實驗線,通過這兩大公共平臺支撐科研和學生的培養,讓其掌握從設計到制造的全流程技術。另外,學院也在人工智能、5G通訊和生物芯片等方面進行深入應用研究,為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成果。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與企業緊密合作,未來將聯合十家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我們還將聘請十個產業教授,建立十個實訓基地,建立十家校企聯培研究生的基地,全面布局IC人才培養。”
同時,他還呼吁行業重視并習慣使用國產EDA工具,尊重國際EDA廠商的知識產權,并加強與EDA廠商在工具研發、IP研發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打造全產業價值鏈,實現整個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注: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