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芯片有多重要?曾有美國科學家說過:“美國可以隨時關閉中國發電廠的發電機,讓他們再也打不開!”美國的這份自信來自于對芯片的壟斷,而任何電子產品尤其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北斗衛星、戰機和航母,一旦離開了芯片,等于廢鐵一堆,甚至可能被有心人操控調轉槍頭打向我們自己。
中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四核CPU——龍芯3號的誕生,打破了美國對芯片的壟斷夢,為中國每年進口芯片節省了至少2萬億元。
而這一切,要感謝巾幗英雄——黃令儀。

黃令儀研究員,原名廖文蒂,1936年出生于廣西南寧市,祖籍廣西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中學畢業于廣西桂林市桂山中學,其父是廣西博物館創始人、首任館長廖葛民,母親是廣西化學研究院前輩。
黃令儀1958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隨后進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深造。
1960年學成返校,在母校創辦半導體專業和實驗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計算所。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當中,在隨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從二極管、三極管、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芯片。黃令儀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黃老師參與研發的156計算機是我國第一臺遠程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制導計算機,開創了中國集成電路與計算機發展史上的新紀元,翻開了航天微電子與計算發展的第一頁。
1973年黃令儀老師開始投入到013大型通用計算機的研制,013機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黃令儀老師負責的項目“集成電路和工藝P+-N-P+型高速I2L新結構”獲得1980年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9年黃令儀被公派到美國一家公司進行合作。11月在加州拉斯維加斯有一個國際芯片的展覽會,她們在那里參觀了一周,成千上萬的攤位幾乎跑遍,都找不到我國的攤位。好不容易在擁擠的人群中看到了幾個國人手中拿著長城公司的塑料袋,她立馬迎上去,親切地問:“你們是來參展的吧?” “不,是來參觀的。”心中猛然一震,只有她最明白,1963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的研究水平與國外是同步的啊!為什么現在差距如此?內心的痛苦使她掉下了眼淚,她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設計一塊高水平的芯片來參展,洗刷恥辱。
1990年回國后,黃令儀就潛心鉆研各種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從建立版圖庫、時序庫開始,到寄生參數對性能的影響、時鐘樹的生成、全局規劃、時序驅動布線等等,全定制、標準單元、宏單元的設計方法都研究過,用戶包括華為的程序控制芯片、計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等,批準了兩個發明專利。
2000年她參加了一個在德國紐綸堡召開的國際發明專利博覽會。黃令儀被通知所送的專利被評為銀獎,她感到十分的高興。但是興奮之余,定下心來,她仔細一想:真正用上的芯片在哪里?雖然在設計時,就像一個老邁之年的人,用戰戰兢兢的雙腿爬上了一個山峰,仰頭一看,又一座更高的山峰堵住了前進的路,然后一咬牙,又頑強地一步一步地爬上那更高的山峰,可是令人痛心的是:芯片做出來了,沒有用,鎖在抽屜中,得了獎,又怎樣?它只是一張紙。
因此,當上級領導視察微電子所時,召開了座談會,在會上黃令儀說:“一個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貴芯片做出來了,沒有用!”好心人對她說:“你只會干活,不會說話”,可是,這是她的肺腑之言。
西方國家對芯片技術的壟斷,嚴重影響了中國的衛星、高速鐵路、潛艇、航空母艦等領域,這些領域都是關系到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因此,研發中國芯片,擺脫西方國家的掌控,這一重要任務迫在眉睫。
自2001年起,在中科院計算所就有一位叫胡偉武的教授帶領團隊開始研發龍芯CPU,立志研制真正的中國芯,但是當時研究人員非常匱乏。2002年,66歲的黃令儀第一次見到胡偉武,他說:“我要讓全中國人都會設計CPU”!黃令儀深深地被感動了。為中國人民服務,這也是她一生的追求!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們共同的理想一下子溶在一起了。黃令儀毅然決定放棄退休,主持中國龍芯項目的研究。

2004年黃令儀老師(右一)與胡偉武老師(右三)及龍芯課題組成員
在那一段合作的時間中,龍芯課題組的全體年青人,尤其是胡偉武那種對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深深的感染著她。那里沒有無聊的紛爭,只有一顆顆炙熱的心,要把龍芯做出來,她感覺到一個激情燃燒的時期又來到了,因此下決心一定要把CPU的物理設計做成功。

不到十年的時間,胡偉武發已白
黃老師曾于2008年的所著自傳中提到“在我這一生中的直接領導和合作者中,最佩服的是胡老師,他不僅有一顆熱愛祖國、獻身民族復興的靈魂,而且能把這一理念去感染和傳遞給他領導的團隊,有學識,有膽量,有魄力,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承受的壓力與挑戰太多了,有時也會流淚。有一次,我以為他受不了了,而第二天見他依然樂觀開朗的指揮工作,在一種很高的境界中過關了。是的,當一個人為了崇高的理想,甚至不惜冒生命的危險時,對他就只有愛惜和幫助的份了。我也很羨慕龍芯團隊的年輕人,一參加工作就有了這樣好的項目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如張福新,在產業化最艱苦的日子里,臨危受命,為了讓龍芯能真正的用起來,殺出了一條血路。高翔、張戈,年紀輕輕,已挑大梁。”
一晃又是十五載,從1B,1C到3A,3B,再到GS464E,龍芯的每一塊芯片中都凝聚著16年來,每一張設計版圖,每一項數據,她都要一一過目,絕不允許有絲毫的閃失和偏差。
終于,在她82歲(2018年)的高齡,拿出了龍芯,讓中國高鐵復興號實現百分之百國產;還搞定了殲20配套相控陣雷達,讓北斗衛星也裝上中國芯。

2020年1月6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發布公告,決定將2019年“CCF夏培肅獎”授予中國工程院正高級工程師陳左寧和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黃令儀,以表彰她們為推動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
如今,已經84歲高壽的黃令儀院士還仍活躍在科研前線,帶領著新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們保持初心、砥礪前行。
她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國破山河碎的痛苦,四處逃難的恐懼,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年幼的心靈中。我的少年時期,是在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中,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中成長。因此,在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為祖國的強大而出力。今天,龍芯的理想,就是增強中國國力,加強信息安全,為千萬老百姓能用上龍芯而努力。愿以生命的余輝與龍芯人一起,共同奮斗!”
最后,附贈黃老師親自撰寫的一首詩:
神州之尊重泰山, 赤子榮辱輕鴻毛;
靈臺無計四十載, 不覺青絲已成雪。
紐綸堡夜星光燦, 啟明銀座落中華;
十年恥痛今宵去, 芳草天涯迷人還。
資料來源:龍芯《歲月見證的中國芯——謹賀龍芯黃令儀老師八十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