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發展自己的半導體芯片研發生產能力,英特爾的地位逐漸受到威脅。
近日英特爾表示7nm制程的良率偏低,恐導致相關CPU產品時間表較預定目標時間延遲12個月。通俗來說良率指的就是合格率,低良率意味著英特爾目前沒有可行的方式來生產7nm,要在2022年下半年或者2023年年初才可能能夠在市場亮相。
作為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制造商,英特爾在市場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有分析師表示,“英特爾的芯片制造能力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美國先進制造的亮點,也是美國主導制造科技的重要指針”。而英特爾將考慮把芯片制造外包給其他工廠,這意味著美國將不再主導先進制造的局面。

此消息一出,英特爾的股價暴跌了16%,市值一度蒸發410億美元,創下了自3月24日以來的最大跌幅,華爾街不少投行對英特爾的股價評級進行了下調操作,而作為競爭對手的和的股價則大幅上漲。
近年來,風光了半個世紀的英特爾正在遭受著巨大的質疑,如今又面臨著7nm難產的尷尬困境,要如何延續輝煌成為了英特爾目前的考驗。
制程接連跳水,與分道揚鑣
這其實已經不是英特爾第一次面臨“難產”的狀態了。從22納米到14納米,再到10納米,對于英特爾的挑戰難度也越來越大,此前英特爾的首席執行官鮑勃?斯旺表示,“英特爾對自己超過行業標準的能力過于自信。”從14納米到10納米2.7倍的密度升級導致了10納米的延期。
盡管最后在Ice Lake系列的第10代CPU中嶄露頭角,但低于14納米和22納米的生產率依然沒有為英特爾尋得上市以來的高光節點。英特爾在彌補自己不足的同時,ADM也在不斷升級。英特爾在為7納米焦慮,而ADM卻已經在銷售用于個人電腦和游戲機的7納米芯片。
新產品的推遲也意味著英特爾的其他合作伙伴想要將新產品推向市場就必須經過漫長的等待,從而可能延誤新產品的面市時機。
而蘋果在放棄了英特爾的5G手機芯片之后,再次在電腦產品領域與英特爾分道揚鑣。此前蘋果宣布將會在全新Mac產品中引入自研的ARM架構芯片,這意味著與英特爾長達15年的深度合作將會結束。除了蘋果在利益方面的訴求外,英特爾在PC端芯片的優勢也為它帶來了裹足不前的惡果。
ADM的7納米芯片制程工藝在芯片與功耗方面要優于英特爾的10代產品,并且芯片制造水平也并不比代工的臺積電強多少,這些或許都讓蘋果覺得自身的創新產品無法將功能發揮到極致。
在最新的制程技術延遲之后,英特爾或許能夠趕上或者超越臺積電,也或許永遠也追不上臺積電,對于逐利的資本來說英特爾市值的暴跌或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重心轉移,數據被英特爾寄予厚望
臺新投信的分析師Chang I-Chien表示,“如果日后證明外包是一種更解約成本的方式,就長期而言,英特爾甚至有可能會逐步減少芯片制造業務,持續外包。”
畢竟在芯片之外,以數據為內核構建起計算、存儲和遷移為中心的未來數據場景或許才是英特爾想要的未來。
毫無疑問,英特爾正在從一家以PC為中心的公司逐漸轉型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從近兩年的財報來看,這樣的轉型也為英特爾帶來了利好的一面。
在英特爾2019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中,數據中心業務收入達到了63.83億美元,占據公司當季業務總收入的50%。而2020年的第二季度財報中顯示,以數據為中心的收入增長了34%,占據總收入的52%,而以PC為中心的收入僅僅增長了7%。
萬物互聯的時代,英特爾也想要用數據與技術驅動企業的發展。憑借著此前的積累,英特爾已經建立了從云到端的產品組合,但數據中心的戰略轉型到底能不能持續性的為英特爾帶來利益,支撐起英特爾不再以PC為主導的未來,還有待時間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