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工業被稱為現代工業的“吐金機”。1998年,美國出版的《美國半導體工業是美國經濟的倍增器》書中稱:“半導體是一種使其他所有工業黯然失色,又使其他工業得以繁榮發展的技術。”書中介紹,美國半導體工業1996年創造了410億美元的財富,并以每年15.7%的速度增加,比美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快13倍以上。除此之外,2017年美國半導體咨詢委員會在給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的國情咨文中稱半導體工業為“生死攸關的工業”。韓國稱其為“工業糧食”、“孝子產業”。所以毫不夸張地說,半導體工業是現代工業的生命線。
半導體由美國發明,目前美國在尖端半導體研發、設計和制造方面仍然領先全球。2019年美國半導體公司營收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約4123億美元)近一半。但是為了確保美國今后50年內在未來技術仍占據領先地位,美國認識到其仍需確保在半導體研發、設計和制造方面繼續領先全球。
近期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發布報告指出,為了迎接挑戰,并確保美國能繼續領導全球半導體業,美國必須加大投資。SIA的報告從研發、人才、貿易三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特別提出基礎研究投資要由政府主導,而應用創新和產品開發要由企業自行投資。
一個強大、財務狀況良好的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半導體技術的突破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為什么美國半導體業會有危機感?
美國在半導體技術方面的長期領導地位取決于三大支柱:美國公司的開拓性研發、頂級的人才以及向全球客戶銷售高端產品的能力。當前美國半導體業的整體實力依然強大,但是美國卻在產生危機感。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全球半導體業進步迅速,之前產業依賴的推動力正在發生改變。而在這樣的變革中,美國的優勢己不如從前。相反韓國的存儲器、中國臺灣地區的代工業在先進工藝制程中開始領先,讓美國感覺有了壓力。從半導體產業鏈層面觀察,盡管美國仍掌控全球半導體業近一半的營收,在半導體設備、設計及IP等領域繼續領先,但是在半導體業的明珠--芯片工藝技術上雖未落后,也無明顯的優勢。由于臺積電、三星在半導體先進工藝方面進步迅速,之前雄霸業界的英特爾光輝已遠不及從前。此外,從未來的產業趨勢上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美國也未必有勝算。
據SIA資料,美國當前的半導體產能僅占全球的12.5%,有超過80%的產能分布在亞洲。2019年,全球新建的6座12英寸晶圓廠全部在美國之外。據預測,到2030年,美國的晶圓產能占比將下降到10%,而亞洲國家和地區則占據83%,屆時中國大陸有可能成為產能最大的地區。
美國正在制定半導體復興計劃
為了避免未來擔心的局面出現,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近日正在尋求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一項370億美元的補貼草案,以保障美國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力,包括為新建晶圓制造工廠提供補貼,為尋求吸引半導體投資的州提供援助,以及增加研發經費。
據悉,在SIA的草案中,包括一項投入50億美元聯邦補助資金用于興建一座半導體新廠,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合資及營運;另外150億美元作為各州的綜合補助款,主要作為各州吸引投資設廠的補助經費;剩余的170億美元用于研發。據報道,SIA呼吁希望獲得兩黨對于提案的支持。同時共和黨和民主黨參議員正在制定一項法案,將撥款1100億美元用于包括半導體研究在內的技術支出。另有報道提到,用于50億美元建造的新廠很有可能和英特爾進行合作運營。因為在今年4月有消息稱,英特爾CEO Bob Swan曾致函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愿與五角大廈合作興建及運營半導體廠。
美國半導體業感到了危機,也試圖釆用國家補貼的政策來重振半導體業,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應當充分認識到晶圓制造在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作用。只有做強制造業才能更好地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任何時候,中國半導體業都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全球化,一手抓國產化。現在很多人在宣傳實現了國產化,這其實并非我們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