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創板開放申請以來,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企業就一直是申報的主力,開板一年以來,半導體行業到科創板上市的熱情高漲。
截至6月30日,記者從上證所官網獲悉,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共115家,其中集成電路企業17家,占比14.78%。另有6家已順利過會,包括中芯國際、芯原微電子等行業龍頭企業。
這17家芯片企業總市值近6000億元,占科創板市值比例約30%,已為產業募集近300億元資金,近期有望接近500億元。
上證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業務副總監、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日新表示,從上市效率看,17家已經上市的半導體企業從受理到上市用時中位數121天,其中最短的中芯國際從上報到過會用時19天,“19天創造了我們上市的極限標準”。他指出,科創板的上市效率與美股、港股審核時長較為接近,已具備國際競爭力。
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速度,除了推行科創板快速靈活的上市機制,更重要的是科創板為更多的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國產化浪潮下,科創板為半導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在外部的危機之下,不少企業逆勢崛起,在半導體細分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
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賈亦真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分析,自國家層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來,政策對于半導體行業的扶持一直在加大力度,更有大基金一期、二期從資金層面護航。目前半導體行業正處于成長期,估值高,業績增速高。在近一年的時間內,投資者關注熱點還會保持。整個行業在資金面的推動下,還有望享受估值的提升。
然而就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來看,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依然任重而道遠。
“目前,半導體產業鏈主要分布在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三大領域,而在各個環節中,中國企業所占據市場份額都較為靠后,尤其從芯片設計中的EDA與IP核部分來看,國外企業軟件商占據了核心主流地位。”王鵬認為,國內半導體行業的三大產業鏈環節與世界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來看,國內半導體行業面對著日韓美三國企業壟斷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壓力。
除此之外,王鵬表示,受疫情影響,短期移動智能終端、消費電子等產品的需求下滑將導致芯片市場需求不足,進而影響整個集成電路產業鏈訂單情況,對各國產業交流合作、訂單簽訂等造成的間接損失無從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