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一則華為和三星正在談判的消息又攪動了朋友圈。
消息稱,由于臺積電未來可能無法為華為芯片提供代工服務,華為正在尋求三星的幫助,為其代工5G基站芯片。雙方交換的籌碼是出讓華為手機市場給三星。對于華為來說,基站業務的利潤高于手機,因而更重要。
不過,朋友圈中立刻有人判斷這是一則假消息,“從籌碼看就不靠譜。就算華為減少手機出貨量,三星就能拿到嗎?OPPO、vivo和小米干嗎?”也有行業人士對這條消息表示不屑,“三星和華為本身在5G基站上就是競爭對手,怎么可能在這時候冒出來當活雷鋒?”
不過,也有芯片行業人士稱,事情不會是空穴來風,“這是一種姿態,反映出華為現在比較著急,正在廣撒網找救兵,尋找解決芯片代工的辦法”。
這條消息還稱,華為想和三星商討搭一條“非美系”芯片生產線。而這個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
搭一條沒有美國技術的生產線可行嗎?
“投資一條生產線至少要20億美元,這個錢誰來付?萬一美國明天出臺一個政策把它封了,這個風險誰來承擔?”看到這條新聞時,一位行業專家第一反應就是,這事不可能。
他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福建晉華就是一個慘痛的前車之鑒。福建晉華是國內投資的一個存儲器大廠,當時找來全球四大代工廠之一的臺灣聯電協助,但其后被美國指控盜竊知識產權,這個合作中途被打斷,據說價值3億多美元的設備目前還留在臺灣聯電拿不回來。
上述行業人士認為,就算華為愿意掏錢,建這么一條生產線對于三星來說也太過冒險,畢竟韓國三星還在美國的指揮棒下。
而從技術上來看,目前一條芯片生產線上,美國半導體設備占比達到48%左右。“很難繞過美國。”一家國產半導體設備企業高管對AI財經社分析說,“很多種類國內還沒人做過。”
一條芯片生產線至少要100-200臺設備,就算采購韓國、日本、歐洲和中國臺灣的設備來混裝這樣一條線,買半導體設備也跟買一臺冰箱可不是一碼事,“不是今天下單明天就能從倉庫里運過來。半導體設備的采購周期至少得6個月,且都是為代工廠定制的,因此解不了華為當下的燃眉之急。”
但也有從事生產線的圈內資深人士態度樂觀。他肯定地告訴AI財經社,“這是可行的,大部分美國設備是可以替代的,就是性能可能沒有美國好。”而找三星也比較靠譜,一是三星投資了很多設備企業,二是三星自身也開發過半導體設備。
這位人士透露,他們評估過,為某個芯片產品建造這樣一條“非美系”芯片生產線,投資大概需要1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設備能覆蓋20%,日本設備覆蓋40%,剩下的靠韓國和中國臺灣。
他還以光刻機為例,不光只有荷蘭ASML公司能提供,日本尼康、佳能也有。即便國內買不到7nm光刻機,14nm也能做7nm的芯片,只不過要曝光更多次,成品率沒有那么高而已。“現在美國沒有真的斷供,大家都還在喊,等到真的斷供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他坦言,建造是可行的,只是建成的生產線在成品率、生產率、維修周期上會不太理想,后期維護成本太高,“但現在,要先解決有和無”。
中國半導體沒有退路,要做長遠打算
拋開華為和三星這件事,一位行業人士說,中國半導體行業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
上述人士稱,最近行業內見面交流時,大家在探討怎么自建一條從設計到制造的獨立產業鏈。如果日本、韓國愿意與中國合作,我們的挑戰會小很多;如果不能合作,行業也必須朝著“自立”這個方向前進,“以前大家都還抱有幻想,現在不管美國總統大選是什么結果,美國整個策略也是不會改變的,連一些學生都不讓去念書了,大家都清醒了,中國半導體行業肯定要自立。”
業內人士分析,拋開華為對7納米、5納米先進生產線的追求外,在“次先進”生產線方面,國內也應該盡早布局。這樣,真的有些事情出現的話,國內可以應對。
目前國內8英寸生產線已經可以做到與美國沒有什么關系,在工程師、設備和設備備件上都沒有問題。8英寸線可以做到90nm和65nm,但再往下的40nm就有些難度,但也可以沖一沖。而這種次先進的生產線,也可以聯合日韓一起完善產業鏈,至于哪一方掏錢,可以有很多操作手法。
而這位人士對華為所需的先進生產線也表達了樂觀。他給出一個預估:樂觀的話,國內10年可以建成。他了解到,現在很多國產設備在進行單點突破,如果若干個點串起來,加上一些二手設備,就有可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能夠運轉起來的制造產業鏈。
他解釋為何10年能建成的原因,一方面,大家已經沒有幻想了,全民動起來了;另一方面,工具和軟件的本質是算法和數學,這都是中國人的強項。他對AI財經社說,“國人對技術大方向是了解的,只是目前精度還沒有做到那么高,接下來是一個改進的過程,再加上目前形勢下有人愿意用,給機會磨練,因此,10年內是可以逐步建立一個自己的制造設備供應鏈。中國的年輕工程師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創新力會做得比美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