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穿過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下稱“蘇州納米所”)行政樓走進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入園之路上的四個醒目大字——年少有為。背后是蘇州納米所十余年間建成的重點實驗室、納米加工與測試平臺、項目孵化基地。
這是蘇州納米產業發展的第一顆“種子”。自2006年蘇州納米所落戶至今,蘇州工業園區“磨劍”十五年,不僅是國內首個將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園區,還發展成為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2020年,園區納米產業產值目標預計達1000億元;到2025年,力爭建設成為國際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先導區。
目前,廣東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以蘇州納米所為“源頭”突破材料核心技術,支撐乃至引領蘇州納米產業實現飛躍,這一路徑值得廣東借鑒。
一顆“種子”的扎根
外向型經濟高峰期布局新興產業
2020年,躋身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的蘇州工業園區再獲“豐收”,預計納米產業產值將達1000億元。這里的第一顆“種子”,當屬蘇州納米所。
“從我們開始,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園區納米創新鏈與產業鏈上各個環節一一打通。”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說。
2006年,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創建蘇州納米所。業界轟動,但也有不同聲音:蘇州外向型經濟正處高峰,制造業繁榮,為什么要投入大量資源去培育一個前景不明、基礎不強的全新產業?
“選擇產業布局,要考慮5到10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趨勢。光靠外向型經濟走不遠,關鍵還得自主創新。”蘇州工業園區產業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說。15年前,蘇州納米產業基礎薄弱、基礎研究實力不足,尋找自主創新的突破口要從技術“頂層”入手,引進國內頂尖的大學與科研院所。
“高、轉、融”是蘇州納米所15年來的關鍵詞。鄧強介紹,蘇州納米所建成后,一方面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做強基礎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圍繞蘇州發展納米產業需求,打通科研院所和地方產業資源。
“高”是科技研發劍指高端。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等重點領域,蘇州納米所已頗有建樹。其中,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基礎創新已有重要突破,項目實現量產;碳納米管材料有望成為下一代核心加熱材料,為產業發展帶來顛覆性影響。
“轉”是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目前,蘇州納米所爭取用兩年建成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產業化示范基地,并服務企業壯大規模,推動成熟企業沖擊科創板。
“融”是充分撬動資本力量。目前,蘇州納米所正計劃與國科控股、地方銀行等合作籌建成果轉化基金,按照科研、中試、產業化環節1∶10∶100的比例,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產業化環節。
“前沿新材料產業是系統性工程,不要怕‘慢’。”鄧強認為,培育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市場需求導向和科技推動導向缺一不可,不能只求短期效益,還要依靠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才能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從科技界到產業界全鏈條貫通。這正是蘇州納米所作為產業“源頭”的意義所在。
一片“森林”的培育
政企學研合力增強創新系統能力
在寬敞潔凈的生產車間里,一片片直徑2英寸的白色半透明小圓片整齊擺放,像普通塑料一樣不起眼。然而,這種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氮化鎵晶片,每片的國際售價高達數千美元。
園區內,蘇州納米所孵化的第一家企業——蘇州納維科技有限公司已實現氮化鎵單晶襯底量產,2020年更是打開了國際市場,出口日本。納維科技總經理王建峰介紹,2020年公司營收突破2000萬元。
就在納維科技研發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原型產品的2011年,蘇州納米所又瞄準了碳納米管材料領域,找來聯想之星、蘇州納米城等機構和企業,聯合創立蘇州捷迪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納米所以知識產權入股投資,有力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捷迪納米執行董事金赫華說。
若把納米所比作蘇州納米產業發展的“種子”,如今由它而來的創新“森林”正不斷壯大。從研究所到企業、再到公共技術平臺,環環相扣,推動材料創新系統能力日益增強。
蘇州納米所內,納米加工、測試分析、納米生化三大公共平臺,是許多像納維科技這樣的初創型企業成長的“搖籃”。三大公共平臺既有力支撐納米所及其孵化項目的科技研發和創新,也服務周邊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需求。“中小企業資金有限,即使自購設備也往往‘用不滿’。但如果沒有這些設備,技術研發進度跟不上,又會被‘卡脖子’。”王建峰說。
在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內,超高真空管道將一個個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科學設備“無縫”連接起來,形成全真空實驗環境“閉環”。
這是世界首個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納米領域科技公共開放實驗平臺。“就像太空的真空環境一樣,它解決了傳統超凈間模式中難以解決的塵埃、表面氧化和吸附等污染問題。”鄧強說,目前正力爭將其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體系。
在培育前沿新材料產業的進程中,廣東材料創新系統能力不足,面臨著核心技術和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后、關鍵材料和核心部件保障能力不夠等“痛點”。如何用好現有的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學和科研院所,培育出繁盛的創新“森林”,值得思考。
一種生態的形成
“圈內圈外”創新要素高效流動
從蘇州納米所這顆“種子”成長為納米產業的繁盛“森林”,關鍵是培育良性“生態”。
“2010年底,我們提出了‘納米技術產業生態圈’的概念。經過10年發展,最終形成了‘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生態圈’的發展模式。”蘇州納米城的運營平臺、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綜合部副總經理馮瑞杰說。
在“產業生態圈”模式驅動下,蘇州工業園區已累計引進孵化約700家各類納米企業,聚集了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科大納米學院、蘇州大學納米學院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重點高校。同時,聯合多方成立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中為柔性光電子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創新機構,形成源頭創新的良好基礎。
“只有多元化的碰撞,才能激活更大的應用市場。”馮瑞杰說,蘇州納米城內開展了名為“同合會”的品牌活動,取“志同道合”之意。該平臺邀請納米應用市場的終端企業、投資機構、科研院所加入,定期與園區的材料企業開展對接。
目前,園區已規劃建設“研發創新+創業孵化+規模產業化”布局的納米技術應用產業載體,累計建成載體面積超60萬平方米。搭建創新項目、風投資本、服務機構的交流合作圈,園區納米城已與100余家、資金總規模超200億元的風投資本建立合作關系。
如今,這個“產業生態圈”正向更廣地區延伸。
在廣東佛山,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廣東(佛山)研究院正加快建設。“初步計劃將藍綠激光器產業化項目放在佛山。”鄧強介紹,該院將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納米技術、半導體等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建設成為中國科學院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載體。
放眼蘇州納米城,這里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合作。中芬納米創新中心、荷蘭高科技中國中心等7家國際納米創新中心落戶,納米技術應用推廣與國際合作日益深化。
“蘇州和深圳有些像,都是憋著一股勁在做科技創新,兩地的互動越來越多。”馮瑞杰說,目前正與深圳聯合申報“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
前沿新材料的賽道上,未來長三角與大灣區的聯動協作,充滿想象。
建言灣區
實現市場需求與科技推動“雙輪驅動”
“在產業鏈條中,材料看似不起眼、規模不大,但卻很關鍵,它站在產業金字塔的塔尖。”蘇州納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峰認為,前沿新材料對未來產業升級而言,發揮著“支撐”與“引領”兩大重要作用。其中引領的意義更重要,實現從追隨到引領的轉變,關鍵靠材料技術突破。
當前廣東從制造邁向“智造”和“創造”,要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必須先過“材料關”。
“市場需求導向與科技推動導向要‘雙輪驅動’。”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認為,從產業集群發展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很重要,其中產業鏈和創新鏈又是核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就是把產業鏈中的核心問題、把“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提煉出來,放到創新鏈中解決;“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是在現有的科研布局和技術儲備中發現對產業發展具有指導引領作用的新增長點,圍繞新增長點不斷開拓下游應用方向,讓新技術與市場充分碰撞,把創新鏈中的成果放到產業鏈中去應用。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許多成熟優秀的終端企業,通過它們對新材料技術的應用,產業規模與發展活力將非常可觀。”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綜合部副總經理馮瑞杰認為,在新材料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巨大的終端市場優勢。尤其是廣東可依托一批大型企業、骨干企業,進一步挖掘終端市場優勢,引導上游材料企業切入到下游成熟的制造業產業鏈中,打通產業鏈條各環節,激活應用市場。